|
1.病人認知方面:知識是力量。病人須了解心臟病病因,危險因素,誘發因素等。從而避免它們,以預防心臟病。 |
|
心臟病之原因很多,常見有:
(一) |
原因不明 |
(二) |
先天性因素:遺傳(先天性心臟病)、家族性心臟病(家族病史)、感染 |
(三) |
後天性因素: |
|
(1)健康體質 |
|
(2)危險因子:抽煙、酗酒 、毒品、肥胖、飲食習慣、生活形態、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情緒、凝血因子等。 |
|
(3)誘發因素:沒有按時服藥、控制飲食(最常見)及控制血壓、感染、低血壓、情緒、創傷、手術後、腦缺氧、過敏免疫反應、發炎、心律不整、新陳代謝內分泌失調、腸胃道出血、貧血、缺氧等。 |
|
(4)老化:血管硬化、心臟功能衰退、鈣化等。 |
|
(5)毒素:毒品、酒精、抗生素、重金屬等。 |
|
(6)物理變化:中暑、紫外線、低體溫。 |
|
(7)其他影響心臟之系統疾病:血液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腎病、新陳代謝內分泌疾病、肺病、腦神經疾病、癌、感染等。 |
|
|
2.醫療方面:罹患心臟病者,應遵從醫師指導,按時檢查及長期定時吃藥。實際上心臟病患最常忽略以下七點: |
|
(一) |
沒有長期定時吃藥。 |
(二) |
有長期定時吃藥但未有對症下藥。 |
(三) |
許多慢性處方患者有按時拿藥但沒按時檢查。 |
(四) |
若有症狀出現時卻未有馬上就醫。 |
(五) |
缺乏心臟病及生命認知等危機意識;隨意刪除及變更醫師所開立的藥方、檢查及手術處理。 |
(六) |
以為長期服藥會傷腎傷身,其實相反,罹患心臟病患者不長期遵照醫師所開立之藥方才是真正傷腎傷身糟蹋生命,因為適當的心臟用藥才是保護心臟及生命的最佳「補藥」。 |
(七) |
三心兩意。「重度心臟病」患者較常感到身體不舒服,又加上患者缺乏耐性及沒信心慢慢吃藥調養卻又愛四處亂找別的醫師或非傳統醫學偏方治療,最終使得心臟病越來越嚴重甚致死亡。 |
|
|
所以,祇要患者能與醫師之間互相信任配合,心臟病其實並非想像中那麼可怕。然「治療重度心臟病」應採「個案病根治療」為主,再輔予臨床經驗研發之心得,配以深切治療及健康保養等。 |
|
3. 保健方面 |
|
基本上我們如果自幼即力行規律生活,佐以食用衛生的營養均衡的食物,配以適當的運動,穩定的情緒,開朗的心境,對熱量攝取及控制,並對壓力、尼古丁、環境毒素、重金屬與紫外線等的迴避,都可以讓我們保持健康的。簡言之,「醫療僅治標」,「保健能治本」,惟「醫療」與「保健」實屬同等重要,彼此相輔相成才能真正達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近期研究已確定心臟病人接受預防治療能有效減少心臟病發及死亡達百分之十五至五十,此指出在生理、病理及生活因素治療下,心臟病是可以預防的,不容忽視。 |
|
|
心臟病發減少百分比 |
心臟病死減少百分比 |
戒煙 |
50% |
43% |
降血脂肪 |
42% |
30% |
適當運動 |
25% |
20% |
血壓控制 |
21% |
12% |
服用阿司匹靈 |
30% |
15% |
服用抗凝血劑 |
53% |
10% |
服用乙型阻斷劑 |
26% |
27% |
服用ACEI |
25% |
26% |
(Am Family Physicians 55(2):491, 1997) |
|
|
美國心臟學會亦建議減少心臟危險因素治療有:
心臟病危險因素 |
建議之預防治療 |
1. 抽煙 |
病人及家人均需戒煙 |
2. 血脂肪過高 |
飲食控制治療。若無效則使用降血脂藥物。 |
3. 體重過胖 |
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 |
4. 缺乏運動 |
每星期三至四次適量運動 |
5. 高血壓 |
減重、運動、戒煙、戒酒、飲食控制。
若無效則使用降血壓藥物。 |
6. 已有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之病人 |
建議預防性使用阿司匹靈、抗凝血劑、乙型阻斷劑及ACEI |
7. 停經婦女 |
按病情需要服用荷爾蒙 |
|
|
|